太阳能污水净化系统现在,农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污水是其中一大问题。
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不仅让贫困户受益、村集体受益,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北关村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该村是祁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对口帮扶村。
北关村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50千瓦,年发电量约8万度,发出来的电并网卖给供电公司,一年收入预计可达7万元左右,可为村集体提供25年连续稳定的经济收入。村强则民富,要不断筑牢贫困村的发展,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成了对口帮扶单位急需破解的难题。光伏发电是利用若干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绿色无污染等优点,是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北关村位于祁县来远镇山区,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村至今仍有34户67名村民没有脱贫。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发挥全国节能示范单位的自身优势,积极创新精准扶贫途径,将节能产业与扶贫相结合,把光伏扶贫作为着力破解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的重要抓手,全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用阳光工程为贫困村增加阳光收入。
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不仅让贫困户受益、村集体受益,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北关村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为了让光伏发电不仅要发得起来,还要卖得出去,祁县供电公司优先将北关村纳入改造范围,对配电容量进行扩容,满足接入条件。村邻们纷纷效仿,全村掀起了一场光伏热,目前已经并网发电的有100多户。
知名企业屋顶变身发电站分布式光伏屋顶工程,这是合肥推进光伏应用的重要抓手。张学友家建了全村第一座家庭光伏电站后,在十里八乡迅速传开。我市正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力促光伏产业发展。光伏项目7300个,光伏电站累计发电7.11亿千瓦时,发电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7亿元,节约标准煤约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达53.2万吨来自合肥市经信委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依托光伏企业的创新平台,合肥在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同时,正朝着智慧城市一步步前行。
这位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书本上的可持续能源转化在农村居民的屋顶上得以实现,而他的故事仅仅是合肥城市智慧能源发展标志性跨越的一个缩影。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乐天茵子。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合肥光伏企业屡次在国际平台上绽放光彩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张学友家的光伏用电站功率是5千瓦,老两口在家用电少,所以选择了全额上网模式。光伏电站发电量高、收益高的消息也不胫而走。除庐江之外,肥西等其他县区不少乡村也流行光伏发电。
2013年,高新区入选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 阳光电源在酒泉市建设的酒泉朝阳50MW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2014年,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厂区的阳光电源屋面光伏电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并网验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项目,合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光伏扶贫项目;2015年,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中南光电、通威太阳能等多家极具影响力的光伏企业在合肥扎根发展,阳光电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出货量名列全球第一。从去年11月27日并网发电起,张家的电站目前已累计发电3900多度,其中最高的一天达到39度。不仅家庭尝试建设光伏用电站,三洋、格力等不少合肥知名企业的屋顶也已经变身为发电站,以自产自销的方式发展屋顶光伏电站。投入小反馈高还环保,如同普通的农作用具一般,光伏发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发光发热。
据合肥市供电部门提供的数据,整个庐江县家庭光伏电站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截至4月,全市累计并网各类光伏电站7300个,继续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领先。
合肥市正着眼打造光伏第一城,力争在2017年实现三无特困户家庭光伏全覆盖和60个美丽乡村集体光伏电站建设任务。乡村刮起光伏致富风一辈子靠种地生活的农民张学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在花甲之年做生意。
家庭光伏电站就是张学友的生意,不光自家用电不花钱,还能把剩余的电量转卖给供电公司。2016年,合肥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数十个大型项目集中开工如今,光伏及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调整增长,成为今年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力。对于庐江农民张学友来说,家庭光伏电站的入住不仅解决了一家子日常用电所需,还可以换成另一种养老投资。112个贫困村已全部完成集体电站建设任务,给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产业扶贫、稳定贫困家庭收入的合肥模式这两天,一篇《张学友在庐江建家庭光伏电站,全村沸腾》的微信在朋友圈里热传,这条微信沾了明星的光,其实标题里的张学友并非香港歌星张学友,而是种了一辈子田、依靠光伏发电养老的庐江永安村村民张学友。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合肥光伏企业屡次在国际平台上绽放光彩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多项举措推进企业创新截至3月底,全市光伏电站累计发电7.11亿千瓦时,发电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7亿元,节约标准煤约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达53.2万吨,有效缓解我市能源双控压力。112个贫困村已全部完成集体电站建设任务,给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产业扶贫、稳定贫困家庭收入的合肥模式。
合肥市正着眼打造光伏第一城,力争在2017年实现三无特困户家庭光伏全覆盖和60个美丽乡村集体光伏电站建设任务。村邻们纷纷效仿,全村掀起了一场光伏热,目前已经并网发电的有100多户。
截至目前,全县有1527户家庭安装了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5764千瓦,年发电量为5908100千瓦时。我市正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力促光伏产业发展。
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委了解到,去年全市光伏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今年1-5月,全市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增速7.7%。事实确实如此,在国家和地方光伏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光伏发电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收益。对于庐江农民张学友来说,家庭光伏电站的入住不仅解决了一家子日常用电所需,还可以换成另一种养老投资。乡村刮起光伏致富风一辈子靠种地生活的农民张学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在花甲之年做生意。
光伏项目7300个,光伏电站累计发电7.11亿千瓦时,发电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7亿元,节约标准煤约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达53.2万吨来自合肥市经信委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依托光伏企业的创新平台,合肥在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同时,正朝着智慧城市一步步前行。投入小反馈高还环保,如同普通的农作用具一般,光伏发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发光发热。
光伏电站发电量高、收益高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据合肥市供电部门提供的数据,整个庐江县家庭光伏电站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家庭光伏电站就是张学友的生意,不光自家用电不花钱,还能把剩余的电量转卖给供电公司。知名企业屋顶变身发电站分布式光伏屋顶工程,这是合肥推进光伏应用的重要抓手。
而且这生意不是简单的买卖,买方竟是供电公司。不仅家庭尝试建设光伏用电站,三洋、格力等不少合肥知名企业的屋顶也已经变身为发电站,以自产自销的方式发展屋顶光伏电站。从去年11月27日并网发电起,张家的电站目前已累计发电3900多度,其中最高的一天达到39度。自建房、农庄、农家乐只要有屋顶就可以安装,安装之方便简捷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张学友家的光伏用电站功率是5千瓦,老两口在家用电少,所以选择了全额上网模式。张学友家建了全村第一座家庭光伏电站后,在十里八乡迅速传开。
2013年,高新区入选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 阳光电源在酒泉市建设的酒泉朝阳50MW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2014年,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厂区的阳光电源屋面光伏电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并网验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项目,合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光伏扶贫项目;2015年,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中南光电、通威太阳能等多家极具影响力的光伏企业在合肥扎根发展,阳光电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出货量名列全球第一。近三年,全市累计兑现市级光伏专项资金10153万元,推动我市成为全国光伏补贴政策最优、产业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全市并网光伏扶贫电站3778个,其中户用光伏扶贫电站3560户,30~60KW村集体电站218座。
这位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书本上的可持续能源转化在农村居民的屋顶上得以实现,而他的故事仅仅是合肥城市智慧能源发展标志性跨越的一个缩影。除庐江之外,肥西等其他县区不少乡村也流行光伏发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